导读:黑土地告急 事关14亿人的饭碗 具体情况是什么?杨海军是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的种植大户,他所在的农民合作社有600多亩地,地里的土壤拥有厚厚的黑色表层,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类型之一。杨海军知道,黑土地在退化。
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样需要配套机具。秸秆大量覆盖到地表并且免耕,意味着传统的播种机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田里无法使用,必须用专门的免耕播种机才能播种。
关义新说,国外的免耕播种机价格高,并且生产行距和中国标准不同,所以需要专门研发适合国内的免耕播种机。关义新带领的团队从2007年10月着手研发国产免耕播种机,半年后研发出玉米免耕播种机样机,并在2009年至2014年不断完善。关义新说,目前这种免耕播种机有二三十家公司生产,2022年的市场保有量将超过8万台。
黑龙江农科院在2003年左右研发出白浆土心土改良培肥技术时,也专门研发了土壤改良机械。不过王秋菊说,当时研发出的机械比较粗糙,相比市场上成熟的机械产品,功能、效率和稳定性都存在差距,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浆土心土改良培肥技术的推广。2020年,第3代心土培肥犁研发出来,但这种机器的造价高达十几万元,并且现在还不在农机补贴范围内,几乎只有大型国营农场会大规模实施白浆土心土改良培肥技术。
王秋菊认为,中低产田改良将是未来黑土地保护的重要发力点,但受限于目前白浆土心土培肥机械造价高、难普及,白浆土心土改良培肥技术模式的推广也面临困难。
担心与争议
对于科研机构总结出的各类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几乎没有农民会在第一次接触时就接受。
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的试验田,距离杨海军所在的合作社不远,杨海军说,那里的试验田庄稼长得好,所以总跑过去看,后来就开始向试验田的专家们请教,专家中就包括韩晓增。专家们告诉杨海军,应该深翻,在0~35厘米的土层混入秸秆和有机肥。“我听了就觉得不行,翻得那么深,把土层下面冰凉凉的生土都翻上来了,能有营养吗?”直到玉米长出来,比隔壁农田要高20厘米,杨海军才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观念不一定对。
蔺向志作为乾安县丙字村原第一书记,在2015年开始推行保护性耕作时,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村里的农户已经习惯了父辈传下来的种地方式,秋天收获后每家都要翻地,第二年耙地,过程中把地上的作物秸秆全部收走,作物根茬都刨出来,地里“干干净净”的。而保护性耕作需要农民把残留的秸秆覆盖到地上,远远望去地里乱糟糟的,不像能种地的样子,农民都不愿意接受。
为了让村里的农民愿意尝试保护性耕作,蔺向志给出了一些承诺——原本村里玉米产量是每公顷10000斤,如果实施保护性耕作一年后产量低于这个数字,少一斤他赔一斤。这种承诺让部分农民愿意先迈出第一步。2015年,丙字村有180公顷的农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第二年收获时,玉米产量达到每公顷13500斤。
蔺向志发现,一旦农民发现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增产,疑虑很快就会消失。到2018年,丙字村几乎全村都普及了保护性耕作。2021年,丙字村的玉米产量达到每公顷接近2万斤,相比2015年实现翻倍。
但是,并不是所有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田都能在一年后就看到增产增收。沈阳农业大学的汪景宽说,过去几年自己在一些县市调研,发现有些地方刚实施保护性耕作后产量提高得很小,甚至和过去持平,“长期来看,保护性耕作能让土壤质量提升,有机质含量提高,但刚开始,产量能达到过去的90%就是好的。”正因如此,有农民私下告诉汪景宽,保护性耕作没什么用。
无论是在田间,还是在学术界,保护性耕作仍然存在争议。秸秆大量覆盖地表时,土壤不能直接受到太阳光直射、吸收热量,土壤地温普遍偏低,在黑龙江如果拨开地表覆盖的秸秆,用手一摸,土地是冰凉的,这也影响了种子发芽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