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趣铺娱乐网

媒体:二舅会看病,但不治当代人的精神内耗

网络整理

二舅会看病,但不治内耗

一夜间,朋友圈几乎都被"二舅"刷屏。一则《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让大家认识了一位身体落下了残疾、但在很多领域富有天赋的农民。

在转发"二舅"的人群中,该有相当一部分人,联想到了自己认识的哪位亲友,或是自身熟悉的某种环境。

他们大概过着与二舅很相似的人生。由于出身底层,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很低,早年经历过一些不幸,但不足致命;也可能得到过一些上天垂怜,却不足改命。漫长的生活,让人活得像一头牛,低头沉默耕耘终生,慢慢变老。

他们的人生,谈不上"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不算光鲜,但绝不能说是无意义。最重要的是,在劳动本位和传统美德的框架中,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二舅坐在门口

《二舅》的爆火具有偶然性。

严格意义上,它不属于文学创作,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应该属于非虚构叙事,它也不是新闻报道,因为没有呈现超出常人经验的非规律性新鲜事态。

从新媒体与传播学的角度,《二舅》的成功"出圈",与作者本人的文学素养及叙事技巧分不开。不论在视频拍摄方面,还是旁白的讲述方式、对应关系,以及后面专门整理出来的文本,《二舅》都是一篇阅读体验感极佳的,具有文学启迪性的作品。真实而不缺戏剧性,简凝而流畅。

得承认,当城市人和现代生活方式分走了太多聚光灯和讨论,当有镜头再次对准乡村和底层,从审美角度而言,《二舅》也是新奇的。

截至7月27日,视频播放量已超过2000万

当人们看倦了流量明星的一地鸡毛,对充斥着"kpi"、人际关系、各式行业潜规则的快节奏生活不堪重负,"二舅"犹如一股清流,你不认识他,他不认识你,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11分钟视频让我们静下来,三四千字的文字让我们思考,像一针温柔注射的肌肉松弛剂。不仅缓解了"精神内耗",也缓解了身心疲劳。

据悉,视频作者是一位历史老师,他以一种轻松、随意的心态去对准一个自己熟悉的人,一个来自原生环境的安静平凡的人,且用自己在"现代文明"里积累的视角,去进入一个乡土人物。即便,这个人物其实多年来一直在那里,十年前的二舅和今天的二舅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探望他的视角和心态。

视频爆火后,视频作者在微博称希望让二舅和姥姥安静生活

因此也可以说,《二舅》是一次城市文明视角对乡村的窥视,即便这窥视是善意的、柔软的及尊重的,它依然是一种窥视。

二舅自己也许知道自己被千万次转发,却永远不会知道为何自己的生活忽然就"火了"。

但这同样不重要,人们关心二舅是否申请到了残疾证,但更关心自己精神里那个残缺的"二舅"。它扮演着一种反向励志的角色,给这两年普遍面临一定困境的我们,带来了一份慰藉。

"很苦很善良"

余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写完的《活着》,直到今天仍然高居华语文学畅销榜首。不论在豆瓣书单,还是大中小城市的书店畅销榜单上,一本《活着》定被摆在显眼位置,像一剂主流叙事的定海神针。

文学评论家许子东认为,《活着》受到几代人青睐,自有一种苦难叙事的文化基因:"只有厄运,没有坏人。很苦很善良,因为很苦,就有无尽的共鸣;因为很善良,就有无穷的希望。"

希望并非来自苦难本身,而来自对苦难的悉数接受和忍耐,并对自身心态的漫长调整。

二舅的一生,就是典型的"很苦很善良"的一生。

早年天资聪慧,但不幸因村医打错针造成了身体残疾,被唯一的上升渠道--高考排除在外,二舅只好继续当农民,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亲,兼顾着村里几百位老人的物品维修工作,他忍受贫穷,却愿意掏空十几万积蓄给养女买房。

"只有厄运,没有坏人"的叙事调动起了公众的同情心,而对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则调动起了大家的佩服和赞叹。

不过,后者本质上是依附于前者的。

要提到生长在农村的残疾人,生活在贫瘠环境里的"坚强意志"者,仍然不得不提余秀华。余秀华笔下的乡土与李子柒镜头里的村庄,自然有着云泥之别,甚至仿佛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但她们的共同点是,都以一种解构具体的方式,传递了一种抽象的"诗意"。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的余秀华

建立在苦难之上的"诗意",如二舅与余秀华,是一种精神性的慰藉,只是两者对待和消解命运的方式不同。

标签: 内耗 生活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