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领域,安倍积极推动“战略性外交”,任内访问了80个国家和地区,飞行总里程15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9圈多,创下历任日本首相之最。
安倍还高调提出“俯瞰地球仪外交”“积极和平主义”“自由开放的印太”等概念,力图彰显“道义”色彩。
△2015年,安倍在美国国会发言。
但事实上,安倍外交以高度的现实主义、实力主义及地缘竞争思维为底色,大国博弈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
安倍力图在中美间维持总体平衡,以利“左右逢源”,在坚持强化日美同盟前提下,以同盟“体制内发展”方式,借助美方战略资产增强自身行为能力。
安倍还主张融合推进对外政策,综合运用经济、安全乃至文化手段,加强与“中等力量”特别是欧洲、印太国家的全方位战略合作。
从日本国内政治视角看,安倍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此前日本外交的收缩态势,提升了日本的国际话语权,但身后也留下了诸多争议和难题。
03/安倍身后的日本政治图谱
安倍创下日本历任首相中执政时间最长的纪录。然而,政治人物的政绩并非以时间长短来评判。虽然他对内满足了右翼势力的要求,对外紧追美国的步伐,但少子老龄化、数字时代发展、重大外交难题都没有“来得及”解决。
事实上,2020年8月安倍辞任首相后,围绕其“政治遗产”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日本民众在
安倍遇刺地点进行悼念。
安倍“政治遗产”虽具有其鲜明的个人色彩,但同时也代表着战后日本保守政治势力对国际秩序、日本国家发展的解读。
这种解读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正常国家”论、“政治军事大国梦”的形式,影响着日本国家战略方向。
一直以来,安倍声称自己是“开放的保守主义者”,对推广自己的保守政治理念、凝聚个人的政治圈子相当热衷。
经过长期经营,安倍身边已经汇聚了一大批保守派政治人物,其中不少人占据着自民党及政府高层要职,成为“安倍主义”的追随者与执行者。
安倍作为当今日本政坛保守势力的“精神领袖”,他的去世不仅不会中断其追随者的追随,反而可能会刺激他们更执着的行动,并以完成安倍“未竟之志”的姿态,争取共情与支持。
作为安倍后继者,菅义伟与岸田文雄在人脉与公职经历上与安倍及其亲随关系密切,尽管两人也有摆脱“安倍色彩”、突出自身执政特色的倾向,但从菅时代政策以及岸田政权目前为止的政策看,其政策仍总体上沿袭“安倍路线”。
△3月24日,人们观看屏幕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七国集团峰会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