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中间的是广州,地铁客流的一波三折,折射了从严控到解封再到迎峰的艰难历程。
一个月前,广州正处在最严封控状态,每日新增感染一度逼近万人,地铁客流量连续多日跌破200万大关。
当大多数人以为广州要重走半年前的上海之路时,没想到国二十条、新十条的先后落地,带来了峰回路转,广州迅速从封控模式转向了复苏模式。
当北京为高烧、刀嗓困扰不已时,地铁客流量跌到120多万之际,广州地铁客流量却爬升到540万的高度。
不过,气候有别,症状或许有别,但谁都无法阻挡流行高峰的到来。短短几天时间,广州地铁客流量从540万一度跌落到300万以下,如今又开始缓慢爬升。
虽然离正常时期动辄千万人次的地铁客流量仍有差距,但千万人口大市的“复活”,无疑给许多人以回归正常生活的更大信心。
04
中小城市和乡村,仍旧很忐忑。
这几天,“城里人抢布洛芬,他们却在囤黄豆治新冠?”的说法不胫而走。
这里的他们,说的正是乡村。
在许多乡村,人们沉浸在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当中,大城市此起彼伏的喊疼声尚未冲击到这里。
然而,春运将至,没有“就地过年”的束缚,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又将上演。有多少人回到老家,就会带来多少疫情扩散的风险。
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最大的难点在于,乡村与城市,不仅医疗水平大相径庭,就连退烧药,恐怕也抢不过城市。
前段时间,小红书上到偏远县城囤退烧药的消息,刺痛了许多人。大城市里的人,利用信息差和感染的时间差,掏空了小县城乃至乡村的药房。
当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开始直面疫情冲击波时,才发现早已没有退烧药可用了。
对于许多农村老人来说,由于担心花钱,生病了多数都选择硬扛,愿意花钱的,更多选择了“输液治疗”。
问题在于,普通的感冒发烧或许可以扛过去,但面对存在一定重症风险的新冠,仅靠硬扛怎么行?而输液治疗,更是完全不对症。
要知道,在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超过5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了1亿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率远高于城市。
在天平的另一极,农村的医疗水平更为薄弱。
数据显示,2021年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9人,农村为5.29人,城乡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之比达2.25。
在全国各大乡村,共有136.3万卫生人员,但这其中超过一半(69.1万人)都属于传统的村医范畴,行医活动明显受限。
所以,这么点卫生人员,却要兜底乡村几亿人的医疗需求,在平时就杯水车薪,更不用说疫情高峰。
中小城市和乡村如何顺利渡过难关,无疑需要予以正视。
05
2023年行则将至,疫情即将迈入第四年。
从国际放开经验来看,解封之后,大多数国家都会经历一波浩大的疫情高峰,以及无数小的波峰。
与常识相悖的是,放开之后不会立即迎来经济、消费和人口流动的大反弹。
整个社会反而会因为集中感染而一度陷入暂时“停摆”,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将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这种场景的所在,让部分人质疑政策放开的必要性,甚至发出了重回封控老路的建议。
然而,任何地方一旦选择放开,都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同理,任何地方,不可能在政策大转向之际,不承受一定的代价。
所幸的是,这段时间不会持续很长。随着大多数城市迈过高峰,第一批“阳”过的人有了抗体之后,整个社会将会迅速恢复烟火气,北京成都广州已经做出了示范。不过,要想回到疫情之前的2019年,仍有相当长的路要求。毕竟,疫情三年,经历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无论是收入修复还是心理修复,都需要时间。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