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也是一个周一,张慧发现能够到岗的护士只有9人。最早的阳性病例出现在12月9日,随后陆续有20位护士先后发烧,感染新冠。
在透析科,倒下的护士很难找到替补。操作血液透析有一定风险,专业性强,培养一名透析护士至少需要为期六个月的一对一带教。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液会在机器中进行体外循环,一旦有任何意外或不适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这就要求护士在长达四小时的单次操作中,丝毫不能分神,要守在患者身旁,随时观察病人身体状况,防止发生意外。
往常,透析分为三班,每位护士每班负责5位患者。但在仅剩9位护士的情况下,之前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用。张慧要求所有护士都要去负责每个班次的所有病人。“最终由9名护士在一天内完成了200名患者的透析,9名护士中,6人抗原呈阳性,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天。”
12日那天,高度紧张的张慧模糊地感觉到自己身体不时的有些难受,但因为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注自己。晚上十点,送走最后一名患者后,张慧做了抗原检测,结果显示阳性。
多举措应对,提倡“分级诊疗”
“大夫,你这里能帮忙开一点连花清瘟吗?”郭青说,12月9日出诊那天,几乎每个病人都问这么一句,而他是诊疗乳腺疾病的西医大夫,不能开中药处方。出诊结束后他路过候诊大厅还发现“至少有几百人转着圈排队,等着拿药”。郭青后来了解到,当天很多医生都被问到能否开连花清瘟。
医院的患者大量增加,跟不少市民试图通过药方获得药物。
卢静透露,“很多人在外面买不到药就来医院开药,还有人因为可以刷医保卡”。
不过,在卢静看来,“治疗发烧、咳嗽症状药品的疗效差不多,没必要非要等某种药,与其在外面排队挨冻冒着感染的风险,不如在家吃好喝好休息好,更能增强免疫力”。
北京卫生部门正在加速调配药品等物资的投放。12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厚廷表示,12日当天已向市场一次性投放2500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13日,又有350万盒抗疫药品投放北京数千家医院、药店。
目前,北京市药监局等部门已经成立了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以保障医药物资用品供应。
12月17日,北京市医保局宣布,为保障市民治疗新冠的用药需求,自18日起的未来3个月,将“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6个药品临时纳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药品报销范围,按甲类药品比例报销执行。
其实早在12月7日晚,北京卫健委就公布了10条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可为发热等11类症状患者提供开药服务。12月10日,北京市卫健委又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建立发热诊区,向社会公布了发热门诊地址、电话。
但在现实环境中,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更倾向于到“大医院”看病,此轮新冠冲击表现得更为明显。多位呼吸与感染科室主任医师呼吁,广大患者按照卫生部门公示的相关建议,根据自身病情的轻重缓急尽可能“分级诊疗”,让有限的急救线路和资源,有效对接急危重症患者。
12日,北京卫健委又将全市发热门诊由94家增至303家,要求全市全部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发热门诊,鼓励市民若出现发热等症状首选居家休息、合理用药;居家治疗不见好转时,首选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022年12月12日,北京同仁医院西区,发热门诊外,患者候诊,医护人员值守。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还公布,医疗机构可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为出现新冠相关症状的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允许互联网医院针对新冠“首诊”。此前,互联网诊疗仅限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领域使用。“短期门诊、入院有困难的可以通过线上诊疗,有些情况不需要非要来医院。”童蕾说。
新京报记者走访朝阳区、大兴区、西城区、平谷区、东城区等地的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发热门诊了解到,增设门诊和倡导就近诊疗的措施初现成效。“最近新增了很多电话咨询的,实际来院人数并没有非常多,目前一线的人手还能应对。”朝阳区一家增设发热门诊的二级医院一名医生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卢静、童蕾、周耀、陆涛、郭青、罗颖东、李苏、高冉、沈宁、张慧均为化名)
标签: 第一波冲击下 北京的医护 防波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