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间资源的性别配比问题,近年来一再引发公共热议。
问题客观存在,鉴于此,有关规则规范也做了相应调整。比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提出,“男女人群数量相当情况下,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按照这一逻辑,在女多男少的特定场景下,女性卫生间的占比还得更高才是。
以此量之,浙传将部分卫生间改为女生专用,自然不无道理。
给女性分配更多卫生间,有一系列理所当然的依据。
首先,基于生理层面的因素,女性使用卫生间的平均时长和频次,都要高于男性;再者从现实呈现出的情况看,在景区、商场等很多场合,女厕所前面“大排长龙”往往屡见不鲜。
特别是在假期出游高峰,与之相关的摩擦、冲突,更是频频曝光……
避免闹剧重演的关键,当然少不了两性卫生间的比例优化。
浙江传媒学院校内男女生人数比为1:3,按理来说,女性卫生间必须远多于男性卫生间才是。
此番校方依据男女比例改建厕所,算是后知后觉,补上历史欠账。
但同时需要厘清的是,调整资源配比与确保“资源供给充分”,始终是两回事。
试问,该校分给女生更多的卫生间,能否真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及供需均衡?又或仅是拆东墙补西墙、治标不治本?
除了校内学生的性别比例,更应关注该校的“坑位比”,也即师生数量和卫生间坑位的比例。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不少高校的校舍设施相对老旧,诸如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容纳量本就有限。
再加上近些年院系改革、生源扩招之后,更加剧了捉襟见肘的境况——这是整体性的供给不足,并非结构性的供需错置。
由此也意味着,重划资源的性别分配,也许作用有限。
在女性卫生间理应多于男性卫生间已成共识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注意,那种以分配调整来模糊“供给缺口”的可能操作。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提供足够多的卫生设施,减少所有学生的如厕不便,是必须落实的责任。
之于此,既要着眼于存量资源的效率优化和挖潜,但更重要的还是追加投入,以增量的硬件设施,来化解需求端的矛盾。
标签: 浙传将部分卫生间改为女生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