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业的人数较少,也是造成“零应聘”现状的原因之一。
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676分考入北大,“爆冷”选择考古专业,再一次反映了高校“招生难”的现实问题。
相对于高校里其它热门学科,在很多人看来,实习难、就业环境艰苦、方向专一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生选择考古专业的阻碍因素。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敦煌地处西北,位置偏远,相对许多大城市来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差距。
高校毕业后,优中择优的年轻人更加向往大城市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
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环境艰苦、招聘门槛高,加上较低的薪资待遇,种种因素让专业人才对考古编制这个“铁饭碗”望而却步。
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发布,未来5年,山西省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
有研究院工作人员认为,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要打破考古编制遇冷、人才断档的局面,找准背后原因是关键。
人才为什么不愿意来?来了能不能留得下?这些细节问题仍待厘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提升,中国考古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开启一个学科发展的时代。
新时期考古发展的需要则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找到痛点,精准施策,在谈坚守与奉献之前,不妨先做好功课,切实考虑到专业人才的切实需求。
要稀缺人才,不仅要谈理想抱负,也要谈实际待遇。
良好的发展环境,方能让考古情怀不是负担,更能让实际的待遇冲淡环境的艰苦。
如若不能降低学历门槛,就要在待遇上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让付出和实际回报成正比。
如提供适配的发展空间、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与职位匹配的薪资待遇等等。
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破解考古招人难的问题。(文:孙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