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杨振宁先生百岁生日 这件事情太让人高兴了。9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迎来100岁生日。期颐之年他依然健步行走,以他大师级的睿智指导物理学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40年前,我在复旦大学求学时,有幸获得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史上首批资助留学生贷款名额。当时大洋两岸信息流通极少,我对美国学校的校名、排名等所知甚少,只知道有个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那是因为在1980年1月苏步青校长主持的大会上,杨振宁先生接受了复旦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从他的发言中,我获悉他在1966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受成立不久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校长再三邀请,被聘为该校教授。我毕业前夕,石溪分校的化学系主任前来复旦访问,并表示愿意接受复旦的毕业生。尽管我要去学的不是物理,可是我觉得杨先生任教的学校一定不错的,又在纽约,就这样,我在1982年9月初飞往了纽约。
刚到学校没几周,恰逢杨先生60岁大寿。当时中国留学生很少,整个学校也不过二三十人,在物理系留学生的组织下,杨先生与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欢愉的聚会。记忆犹新的是杨先生以汉语“推敲”的来源为引子讲故事,教导我们要以推与敲的精神来努力学习与进行科学研究。
80年代初的中国尚处于开放的初期,留学生出国时对小汽车都不熟,也都不会开车。而在美国,出了校园没车寸步难行。受财务所限,我们一般买的都是价廉的旧车,车上很多老旧部件,特别是轮胎往往都是快寿终的。杨先生让我们去汽车零件店买一瓶不到1美元的聚合物充气小罐备在车上,万一半路车胎漏了,用此小罐往胎内充气并暂时补漏,可以维持前行到最近的修车行。此一小建议对我们很有益,至少我自己就因此而避免了二次抛锚在半路的窘境。
求学期间见到杨先生的次数并不多,印象深刻的是几次在化学系邀请大师级科学家前来演讲,在会议室里他亲切和蔼地与我们打招呼,关心我们的学业与生活。记得那次在超导体、液晶和聚合物等多个领域内取得成就而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誉为“当代牛顿”、独享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热纳前来演讲,因为这位法国大师演讲无纲要,边讲边开始推导新的公式或理论,我们学生很少有几个听得懂,其他听讲的教授们也几乎无人提问或发言,只有杨先生与他进行频繁的对话与讨论。
杨先生高深的理论物理与我学的实验化学几无交界,可是荣幸的是我与杨先生的师承竟然还沾得上些边。杨先生的师爷是提出测不准原理的海森堡,海森堡有个大师兄叫德拜,他俩都是索末菲的学生,也都是诺奖获得者,而德拜是我的师爷。
今年9月22日杨先生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百岁老人又称为期颐之人,是因为那个年龄的人往往需要别人照顾或供养,期待着被颐(供养) 。可是当代物理标准模型的奠基者杨先生却依然健步行走,以他大师级的睿智指导着物理学界,对科学继续做着贡献。祝愿杨振宁先生永远健康。(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