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川渝地区持续高温引发持续关注。四川省8月21日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以及应急响应。随后,相邻的重庆也发布了《迎峰度夏节约用电倡议书》《全民节约用电倡议书》。尽管各地都施行了让电于民的政策,但是两地的人民生产生活仍然受到很大影响,8月22日,川渝人民要哭了的话题登上热搜,先后有36家媒体参与该话题,很快,这一话题便遭到网友们的批判。
这种题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实则是将川渝之难一笔带过了,而高温干旱、山火四起等困境是危及川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严肃事件,是不应当被娱乐化处理的。
首先,在哭字的粉饰下,川渝人民积极抗争的姿态和坚持被遮蔽了。面对连日高温,川渝地区的人民大多积极响应了节约用电的号召,诸如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场所也先后进行了节电措施,在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用电缺口。除此之外,重庆北碚区缙云山发生了山火,在武警官兵、消防战士驰援受灾现场之余,当地也涌现了许多自发参与救火行动、捐赠物资的志愿者。面对困难,川渝人民勇于斗争的态度、为救灾付出的心血、为共克时艰作出的坚持,不应被一句要哭了遮盖。
其次,在流量为王的追求下,川渝地区的困境被弱化成了调侃的谈资。7月以来,由于高温少雨,川渝地区的水电发电能力被大幅削弱,供电、供水紧张和极端高温威胁着两地人民的生活和生命。8月18日,在四川达州,高温天气下出现了停电的情况,深夜11点小区居民们坐在桥边吹风纳凉。8月22日,四川一56岁环卫工因热射病去世。诚然,利用轻松化的话题能够在清一色的灾难报道中脱颖而出,满足网民们娱乐的心态,但是媒体在报道严肃事件之时,应当彰显其人文关怀,向公众呈现事件背后的因果、呈现事件的原始面貌,而不应为了博人眼球将严肃话题娱乐化。
最后,在川渝之难的背后,暗藏着能源保供能力不足的普遍问题。众所周知,四川水资源丰富,据国家电网公司披露,四川水电装机占比超过80%,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和水力发电量双双稳居全国第一。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其一衣带水的重庆在电力供应方面同四川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累计通过计划电和增购电方式购入四川清洁电量196.46亿千瓦时,占全市总用电量14.6%。也就是说,在对水电极度依赖的情况下,高温干旱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川渝地区电力保供结构的问题,但能源保供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川渝地区。尽管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火力发电,但随着化石燃料的消耗,能源供应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川渝面临的能源困境,其实每个人目前都或多或少面地临着。如何预见季节性能源紧缺如何应对能源紧缺等问题,都是亟待正视和解决的,不应该掩耳盗铃地用娱乐化的口吻掩盖。
电力在不知不觉间早已深深嵌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将个体和地区联系在一起。今夏的川渝之困不仅与两地的人民相关,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苦难应当被呈现、被正视、被处理,而唯独不应该被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