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谭陈和3名同事正在野外作业,沙尘暴呼啸而来,“人被风推着走”。谭陈回忆,当时根本看不见周围的同事,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耳边只有风卷着沙子的哗哗声。
所幸,当时的作业地点在沙漠边缘,大家就近找到几棵梭梭树躲了起来。等到狂风停歇,谭陈的鞋子已被沙子完全掩埋。
一旦起了沙尘,推土机也要停止作业。密闭的驾驶舱也挡不住那些细沙“魔鬼”的造访,驾驶员只能坐在车里“吃土”。
沙尘暴后,推土机迎风一面的沙子被吹走,车子就会斜陷入沙中,要把它扳正还得花不少时间和力气。
沙漠酷热超乎人们想象。那里几乎见不到大汗淋漓的场面,闫海解释说,因为“汗水来不及成形就被蒸发了”。
摊铺沥青是真正在沙地上“煎熬”。“沥青温度要保持在135-145摄氏度之间,才能达到设计压实度从而保证道路质量。”尉且沙漠公路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刘文国说。
头顶晒着,脚下烤着,工人几乎是360度承受着高温炙烤。尽管大家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但阳光依然会见缝插针钻进来,不少人脖子后面都被晒掉了好几层皮。
刘文国会在铺好的沥青上面反复走动检测质量,常有沥青颗粒被带起掉入鞋内,立即在脚踝周边烫出大小不一的泡。一开始刘文国还会咧着嘴喊疼,“后来就习惯了”。
中国智慧创造人类治沙奇迹
为保护建好的公路免遭黄沙掩埋,建设者采用了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技术。
“草方格”是用芦苇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通过让地面变粗糙,减小风力,阻挡流沙,保持水土。
在起伏不平的沙地上施工,机械化派不上用场,完全要靠人工。在极寒极热的大沙漠中,工人首先要将每捆70公斤重的芦苇扛进沙漠,再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将修剪整齐的芦苇横放在方格线上,用铁锹将芦苇从中间嵌入沙中,最终形成长宽各1米的方格。
尉且公路5800多万平方米的草方格,就是靠400多名作业工人,用了700多天的时间一锹一锹插下去、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草方格的外围,在道路两侧100米处还建起了防沙栅栏。建设者以木桩为立柱,以尼龙网为面料,用细铁丝将两者紧紧拴绑在一起,形成一道数百公里长的绿色屏障,成为阻挡风沙的首道“防线”。
27年前,中国第一条沙漠公路塔中沙漠公路建成通车时,有人预言,“死亡之海”里的路即使修好了也会因为被沙尘掩埋而很快废弃。
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又多了几条公路。中国人用智慧和勤劳打造的防沙固沙工程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跨越塔里木河时,建设者修起了全长1300米的特大桥梁,目的是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减少对胡杨林的砍伐,保护生态环境。5年来,这些年轻人在与大自然搏斗中,也渐渐学会了与之和谐共处,他们希望,等到离开那一天,除了道路,什么也不留下。
真正看见尉且公路真容时,谭陈已经坐上了返回家乡的飞机。从高空俯瞰,尉且沙漠公路如一条漂亮的黑丝带飘落在“死亡之海”上。
今天,那条印着这些年轻建设者“不破楼兰终不还”誓言的沙漠公路,正在成为解决南疆百姓出行难、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大美新疆的希望之路。
标签: 沙漠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