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月底完成
五年来本市造林绿化面积达100.8万亩 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4.6%
本报讯(记者 王斌)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自2018年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以来,本市充分利用疏整促腾退空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预计本月底前,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将提前超额完成,造林绿化面积将达100.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的43%提高到目前的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7.8%提高到31%,形成了森林与城市、田园、乡村、河流交错镶嵌的京华大地生态景观。
从喧闹的街道步入西城常乐坊城市森林,就好像进入一个树影婆娑的世外桃源。公园内没有成行成列、整齐划一的方正树林,也没有硬邦邦的水泥马路,映入眼帘的是侧柏、白蜡、银杏等乡土乔木组成的森林群落,脚下则是乡土地被马蔺草汇聚的紫色花海。一截平放的树桩就是游客天然的座椅,旁边紧挨着的是树枝、竹筒、瓦片等搭成的“昆虫之家”。漫步在公园中,树上有鸟、草下有虫,迎面而来的是大山深处特有的清风,享受到的是“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的野趣。
“城市森林”是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的“代表作”。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建设过程中,植物选择上坚持“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更多栽植方便野生动物取食的食源植物,实现了对野生动物的“特别优待”,营造林成片、水相连的完整绿色空间,实现从植树向“植森林”的转变,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五年来,本市累计建成56处城市森林,营建295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配置小微湿地、人工鸟巢、昆虫旅馆、食源蜜源性植物等。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金增说,如今北京的绿化建设已经不仅仅考虑景观和绿化效益,更加重视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聚焦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高质量造林绿化进一步增强了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全市森林服务价值年均新增58.05亿元,森林碳汇量年均增加228.22万吨,相当于能中和76万辆私家车1年的碳排放,约占到全市私家车总量的16%,为首都实现“双碳”释放了全新的绿色动能。
此外,五年来全市新增城市绿地3966公顷,相当于增加了6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绿色空间,绿化隔离地区新增造林绿化85平方公里,筑成了两道厚实的绿色“城墙”,平原地区万亩以上的绿色空间已达30处,千亩以上绿色空间达260处,实施浅山生态修复46万亩。在京津保过渡区,持续打造森林屏障,新增万亩以上绿色空间10处,打通了大运河、潮白河、永定河三条区域性河流生态廊道,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还加大绿岗就业带动增收力度,在造林绿化建设、平原生态林养护等重点林业建设管护项目共吸纳就业7.59万人,其中本地农民达6.57万人。
探访
旧宫城市森林寄托居民“乡愁”
近日,北青报记者来到紧邻南五环的旧宫城市森林公园。这处公园曾是旧货市场、厂房所在地,通过疏解增绿,建成了一座城市森林。如今已经开园一年有余,今年夏天呈现出了最佳景观效果,向游客展现出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成果。
步入园中,森林、小湖、溪流、稻田错落有致,园路不是直挺挺的,而是随地形曲弯有致。路侧有宽阔的植草沟,雨水汇聚,避免园路积水,还把沟里的蒲公英、苦荬菜养得很壮实,园中保存下来不少当年的老榆树和老杨树,恢复了几十年前的荷塘和稻田。
大兴区园林绿化局绿化建设科科长任贵平回忆起当初公园建设时的场景。拆迁腾退时,他和设计师一趟趟跑现场,希望把公园设计得好看、安全、舒适,在这基础上还要突出特色。“有次我们驻场设计,恰好碰上有村民打探公园进展。人家跟我们说,50多年前这里种稻子,夏夜出来乘凉,蛙声一片。”任贵平说,“我们在公园建设时就恢复一片稻田,让村民乡愁可寄。”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正处于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带上。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就像一条绿色项链紧紧环绕着北京城区,贯穿着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六个区,目前共建成了102个公园,实现了“一环百园”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位于六环路附近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也在加速建设。这两道绿隔,给首都北京戴上了两条“翡翠项链”。
北青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今年本市将在部分有条件的绿隔公园建设20处自然带,包括老山城市休闲公园在内,海淀区八家郊野公园、北坞郊野公园,朝阳区东坝郊野公园、将府郊野公园、鸿博郊野公园等已纳入建设计划。
据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杜建军介绍,通过在特定区域划定自然带,维持自然带内植物群落的原生状态和自然演替过程,为野生动物保留栖息空间和必需的食物资源,并在必要情况下开展人工辅助措施。
“部分绿隔公园建成时间较早,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部分地块逐渐形成郁闭状态,出现林分过密、树木健康度下降、林木残冠、偏冠等问题。”杜建军说,园林绿化部门将逐渐对部分林区林分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树木疏伐、适当增加景观植物和花灌木,改善林内通风透光条件,使林木得到合理营养空间,增强树势,构建混交、复层、异龄、多功能森林群落。
此外,在日常管护中,把浇水施肥、整形修剪、补植补造和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相结合,保证植被健康生长。同时,优先应用再生水、太阳能、建筑垃圾衍生品,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和园林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利用,有效节约运营成本,确保公园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公园养护管理实现“精野结合”。
文/本报记者 王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