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还未从世界杯决赛的狂潮中走出,另一场足球比赛已悄然落幕。
2:3,泾川文汇输了,止步新一轮足协杯16强,没能延续一支业余球队的逆袭史。
一个月之前,正是这支来自甘肃平凉的县级球队淘汰了北京国安,爆出堪称中国足球史上最大冷门。
一群由厨子、外卖员、体育老师、保险业务员组成的业余县大队干翻正规军,这样的网传剧情充斥了太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元素,泾川文汇也因此获得了巨大关注,中国足协专门刊文称赞这支黑马球队的表现,甘肃省、市两级足协和体育主管部门致贺信,各路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成为了风头一时无两的流量宠儿。
而当舆论热度散去,一个更加真实的泾川文汇呈现到了公众面前,展现出了这个县级足球俱乐部的A、B两面:
其前身,的确是一群足球爱好者成立的业余球队,如今俱乐部仍有许多业余球员;而战胜北京国安的球员,却是来自广西北海极驰足球俱乐部的专业运动员,这家俱乐部借壳泾川文汇,“就是为了能让球员踢上比赛”。
泾川文汇爆冷淘汰北京国安,球衣上印着“极驰”字样。
一战成名后,让身兼泾川文汇助理教练、球员、泾川县足协主席等多重身份的王臻格外忙碌。
这座只有34万人口的甘肃偏远小城,因足球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这无疑为其未来的足球发展带来好处。
而作为泾川文汇的领队,亦是北海极驰的负责人,姚军也格外忙碌。
为了保持球员状态,他忙着找场地安排训练,与足协沟通下一场比赛的人员名单,安排好球员的衣食起居各个方面,“就和保姆差不多。”
成名之后,姚军坦言心态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坚信只要按照我的理念管理和打造球队,早晚会出成绩的,不过确实这次比我预想的要早一点。”
不过,一战成名还是给球队带来很多直观的变化,但往往成本多于好处:有不少人来找他谈投资,但都是嘴上说的多,几乎没有落实的;舆论对于泾川文汇铺天盖地的关注和报道中,有些偏离事实,也让北海极驰的队员有些不满。
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球队训练场地的租金也涨了,理由是:他们击败了国安,是有名的球队了,级别不一样了。“我们给这座城市争了光,优待没有,还要多花钱,确实让人哭笑不得。”
“744300俱乐部”泾川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因为泾川文汇淘汰北京国安的“奇迹”,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座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甘陕交界处的小城。
而创造奇迹的这支“县大队”,此前在平凉地区已经颇有名气。
2013年,平凉市举办第一届全市足球联赛。赛前,消息传到泾川,王臻等20多名足球爱好者都非常兴奋,很快组建了一支球队。
球员中,很多都是县里的公职人员,比如老师、医生等,也有些做小生意的个体户。起初县里没有建成正式的体育馆,球队邀请了体委一名老师参与指导,每周末在各个学校的操场上“赶场子”。
那时的王臻,在泾川县体育部门工作,他是这支球队的发起人之一,也是球员。球队需要名字,他记得参赛时正式报的名字叫“泾川队”,“但我们仿照职业队的做法,给球队起了一个自己很喜欢、很帅气的名字,叫‘744300足球俱乐部’。”
744300是泾川县的邮政编码。
第一次代表泾川参赛,“744300俱乐部”就杀进了决赛。
决赛时,县政府、体育局的领导,专门从泾川赶到平凉,为球队作战前动员;县电视台的记者专门携带三台摄像机,全程拍摄比赛实况;还有很多亲友从泾川县及平凉市区赶来,围在场地四周观战……或许是此前从未享受过这种“待遇”,这个情景让队中的许多球员至今难忘,感觉那“更像是泾川的主场”。
更令人激动的是,那场决赛,他们战胜了当时被认为是“全市最厉害”的平凉悍风队。后来,他们又三次蝉联该项赛事的冠军。
2013年,球队参加平凉市第一届足球联赛。
“四连冠”让泾川足球在平凉市名声大振,也让“744300俱乐部”受到极大的鼓舞,坚定了这支草根足球队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2019年,在平凉市、泾川县文体部门的支持下,泾川县足协牵头联络,在县里新落成的体育场举办了平凉第一届足球超级联赛。
“第一年有8支球队参赛,第二年增加到了12支。为了营造足球氛围,带动泾川乃至平凉足球的整体发展,每个周末,我们都会选择一个平凉的县区,组织参赛球队集中到这个县区进行比赛。”王臻说,赛事赢得了甘肃省足协及省内同仁的认可,“加上2018年我们代表平凉市参加了甘肃省运动会,球队在平凉乃至甘肃足球圈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球队组建后,县上和我所在单位泾川县重点业余体校的支持力度很大,比如我们代表泾川参赛,每次出去的服装、交通、食宿费用,都是县里给解决。”王臻说,在没有代表县里参赛的时候,球队的经费问题就需要通过拉赞助等方式来解决。
吕斌武已记不清王臻第一次找他拉赞助时的情景。吕斌武很早就认识王臻,经常去看他们踢球,慢慢地与比自己小十几岁的王臻成了朋友。
1997年,吕斌武从泾川一家机械厂下岗后开始创业,先是从事过农机加工、开办网吧和“文汇书局”,后来又创办了泾川文汇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直到2013年的一天,王臻找到他,问“能不能给一点赞助,因为球队在华亭约了一场比赛”,此后数年,他陆陆续续给了球队一些赞助。2014年,“744300俱乐部”的球衣上,第一次出现了“文汇传媒”的字样。
两年后,球队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赞助商——泾川县臻品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球队随之改名为“泾川臻品”。
但是,缺乏稳定资金来源的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后来,已成为泾川县足协主席的王臻再次找到吕斌武,希望由他正式注册足球俱乐部,以保障球队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2021年8月,泾川足球迎来了进阶路上的又一个关键节点:吕斌武正式注册成立足球俱乐部。几乎同时,泾川文汇与北海极驰展开合作,双方决定共同组建一个职业队,由后者以泾川文汇一线队的名义参加中冠联赛,提升泾川足球的影响力和足球氛围,促进泾川青少年足球的发展。
自此,“744300俱乐部”有了真正的职业队名:泾川文汇足球俱乐部。
把队员练成天才相较于共同组建一个职业队的说法,用“借壳”一词似乎更能准确描述清楚泾川文汇与北海极驰的关系。
在与泾川文汇达成合作之前,北海极驰俱乐部已经成立了一年多,队员都是经过8-10年专业足球训练的职业球员。
而北海极驰能够走到现在,与姚军密不可分。
1970年出生在武汉的姚军,曾经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效力过甲A联赛。2005年退役后,也从事过别的行业,“但最后发现还是足球适合我”。
2013年之后,姚军先后在上海、河南等地的足球俱乐部工作,当过教练、领队,还干过俱乐部的很多职位,这让他非常了解一家足球俱乐部的运行,也清楚俱乐部的一些问题所在。
2016年左右,姚军萌生了自己成立一家俱乐部的念头,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始终未能成行。
直到2019年冬天,姚军带着30多人的青训队伍在广西北海冬训,不想后来遭遇疫情,被困在了那里。
彼时,姚军和青训队租住在一套海边别墅里,每月租金两万元,“那会就是天天封控在别墅里,偶尔带着孩子们在别墅的小院子里踢球活动一下”。
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这笔租金给了姚军不小的压力,这时房东主动提出将月租金降至3000元,“让人心里一暖,可能那时候就开始对北海这座城市有了感情”。
时至今日,姚军和房东还是非常好的朋友。
2020年6月,日常生活刚恢复正常,姚军迫不及待地买了高铁票,准备到别的城市给这些青训队员寻找出路,但他的武汉身份证进不去高铁站,“当时脑子忽然一闪,干脆我注册一家俱乐部算了。”
其实,此前就有几个朋友劝他成立俱乐部,姚军一直没下定决心。但这次决定后,在朋友支持下,第一笔投资很快到位,以这30多名青训队员为班底的北海极驰俱乐部正式成立。
北海极驰的队员训练备战下一场比赛。
标签: 县级球队击败北京国安后借壳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