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调整,看似突然,实则有迹可循。
自“二十条”发布以来,防控政策的改变从“民间”一路延伸至“官方”。
早在11月最后一个周末,北京多个小区的居民根据“二十条”与居委会和街道协商,要求取消不合理封控,在陆续取得成功后引发大量关注。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松动”的端倪开始显现。那场发布会上,一位发言人明确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若干进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敏感的专家嗅出信号,这或将意味着“消灭病毒”不再是工作的重点,在加强对最脆弱人群保护的前提下,找到一个与病毒相处的最优模式,将是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11月30日和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就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召开两场座谈会,并两次提出,要“走小步不停步”的优化完善防控政策。
随后几日,各地迅速反应,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包括且不限于——临时管控区解除管控、调整密接者隔离与判定规则、核酸检测时效要求放宽,部分人员不再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检测结果等。
香港大学病毒学教授金冬雁认为,中国多个大城市密集调整防控政策像一种试水,“我们正在试着小步走,摸石头过河。”
以香港为例,目前可以认为香港地区的新冠疫情已经实质上走向终结,不会再出现大海啸。虽然香港现在的每日感染者仍然不少,但是引发重症和死亡的情况很少,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不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多名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者认为,目前多地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优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放开”,而是调整地更加精准和科学。
时至今日,疫情形势和病毒特性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防控手段不具备可持续性,甚至造成了不少次生灾害。现在对这些措施进行调整,其用意是为了减少人们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受到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标签: 超大城市防疫减码 会付出代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