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广州海珠区发布关于调整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其中提到:市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或机构,按照“20条”中“闭环泡泡”的防控模式,可申请将“区域内”(除高风险区外)连续5天核酸阴性、近3天无发热、咽痛、干咳等不适症状、健康码为绿码的员工实行“白名单”“集体码”管理,闭环转接至企事业单位或机构,实行管理闭环,落实主体责任,有序复工复产。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闭环泡泡”?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的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中曾提到这个词: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
不过,“闭环泡泡”这一疫情防控名词早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就已出现。
据参考消息网2022年1月31日报道,英国《卫报》网站1月28日发表一篇观察报道,介绍了在冬奥“闭环泡泡”里的生活见闻。其中这样写道:
为这届冬奥会设计的“闭环”系统由三个相互关联的比赛区“泡泡”组成,参赛人员和雇员将在这些“泡泡”里工作、比赛、吃饭和睡觉,而不会与普通大众接触。每个“泡泡”都包括一些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和数十家指定酒店,由专门搭载闭环管理人员的高铁和设有闭环专用车道的高速公路相连。
中国日报报道称,“泡泡防疫”行之有效,备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在这个闭环里,我们觉得非常安全,非常期待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感谢我们亲切可敬的东道主。”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医学专家组组长布赖恩·麦克洛斯基表示,“在‘泡泡’内,几乎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我们每天查看所有检测结果,每个人都接种了疫苗。可能因为潜伏期还是会有病例,但是会越来越少。事实证明,我们处于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在‘泡泡’内感染的机会几乎为零。”
“防疫泡泡”这一模式随后也被应用到城市管理、企业运行领域。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积极探索以保重点企业和项目正常生产的“防疫泡泡”模式,变“居家隔离”为“留厂闭环生产”,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工业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