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趣铺娱乐网

学童“打卡”忙 专家:应避免过多过细流于形式 具体情况是什么?

网络整理

  学童“打卡”忙 减负该不该   家长:劳动、阅读“打卡”有助培养良好习惯 专家:“打卡”应避免过多过细流于形式

 如今,“打卡”不再是上班族的专利。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有的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接龙”,老师往往还会专门提醒——“以下同学还没提交打卡:@某某妈妈@某某爸爸……”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普及化,如今孩子们需要“打卡”的内容变得非常丰富,有家长反映,他们“疲于应付打卡”;但也有家长表示,孩子在“打卡”后有了很好的收获。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明中小学生应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庭清洁、烹饪等日常生活劳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参加这些劳动后,确实有了很好的成长。但“打卡”若是过频过杂,难免也会对家长和学生的生活有一些影响。

  “打卡”不容易

  每天“打卡”一个半小时:

  “父母兼职当摄像和导演”

  “儿子现在读小学一年级,每天各种‘打卡接龙’在各个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上响个不停,各种任务包括跳绳、阅读、数学算术卡、语文识字卡、改错题、听写等,真的让人应接不暇。”市民王先生向记者介绍,他的孩子每天必须“打卡”的内容包括跳绳20分钟、识字30分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0分钟等。

  除了完成学校的这些“打卡”项目,王先生的儿子还要在课外兴趣班继续“打卡”,每天同样必须在群里上报完成情况。比如,儿子最近报了围棋兴趣班,每天都需要在某课程软件中完成两局对弈,截图发送到群里;还有语言与主持艺术兴趣班,儿子同样每天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绕口令,并将其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群里。

  王先生表示,儿子每天为了完成各种“打卡”任务,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不仅儿子觉得累,兼职当“摄像师”和“导演”的家长更累。他告诉记者,他曾就“打卡”问题和孩子的老师沟通过,但老师表示他们也不轻松。“老师每天发布任务,统计完成情况,却总有人没完成,他还要一一督促提醒,想想老师也不容易。”

  不仅小学生“打卡”很普遍,如今幼儿园的孩子同样忙着“打卡”。幼童冰冰3岁上幼儿园后就开始了她的“打卡”:每当冰冰妈下班,做完饭、洗完碗,刚想躺下来歇一会,幼儿园家长群里,老师就会忽然间“冒”出来:“今天宝宝打卡了吗?”短短几分钟,群里别的家长纷纷发出了孩子读英文打卡的视频,冰冰妈也不得不“鲤鱼打挺”从沙发上蹦起来,给冰冰也录上一段朗读视频。

  “录视频打卡可不只是拍一下那么简单,首先得在家里的黑板上帮孩子把英文字母抄下来,然后整理一下四周,要是把家里乱七八糟的环境都拍进去就太不好意思了,所以对我来说,录视频前收拾家里也成了打卡的一部分,这些准备工作至少就得做15分钟,然后劝娃把黑板上的字母大声读出来,声音不大就要再录一次。”

  冰冰妈告诉记者,除了班级群,冰冰的课外班群也要打卡。自从孩子开始打卡后,冰冰妈手机里全是各种作业图片和作业视频。

  冰冰妈觉得,如今自己越来越像“导演”,而她有时也会点开群里其他家长的视频,可越看越心虚,“别人家的娃能把字母读得很标准,甚至已经可以流利地读英文绘本了,而自家娃却还磕磕巴巴的,看来还要多读读才行。”

  “打卡太多的确会让人焦虑,现在孩子才上幼儿园,家长既要应对自己职场的各种打卡,又不敢怠慢学校老师的各种打卡要求。”冰冰妈说。

  个别“打卡”难度大:

  “家长完成起来都费劲”

  “并不是所有的打卡项目都符合幼童的实际能力,像一些手工打卡就是如此。”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从他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会安排一个手工项目,这些手工“打卡”对于3岁左右的幼童来说难度颇大,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家长亲力亲为,孩子则在一旁起到“审美”的作用。

  黄先生印象深刻的是,幼儿园有一回要求在周末收集一些树枝、树叶,之后制作成一个笔筒。这些材料并非学校提供,而是要孩子去路边捡。“除了捡树叶树枝的环节是我和孩子一起做的,后面的几乎都是我自己动手。” 黄先生当时由于怕普通胶水粘不住干枯的树叶,他还专门买了些502胶水,在制作的过程中更是不小心把胶水洒了,场面一度很混乱。“当时我只能庆幸不是小孩自己动手,完成起来太费劲了。”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幼儿园的初衷是为了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多一些动手能力,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那么多空闲时间。”黄先生说,他会在时间允许的时候努力完成,但是当“打卡”难度太大或是和他的时间冲突时,则会选择放弃。他认为,“打卡”的项目应该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要对孩子的成长提供实在的帮助。

  为“打卡”算本账:

  平板电脑成“标配” 有人每月多花几百上千元

  孩子们每天“打卡”,是否会给家长增加相应的生活成本?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劳动和体育成为学校抓的重点“打卡”领域后,她购买了很多相应的物品:“比如给孩子购买了专业用的跳绳,价格并不便宜;怕孩子运动时崴脚,也买了很好的运动鞋。劳动方面,比较难的打卡内容是种菜、干农活,因为我们家本来就不大,但还是在阳台上摆了一些土、施了一些肥料;为了让孩子体会面团变成面包,我们又买了一个烤箱……从孩子上小学开始打卡后,这方面的花费每个月都有几百元。”本来这也不算太大的花费,但陈女士表示,这几个月孩子“打卡”时还有额外支出:“比如孩子练跳绳不小心把家里的台灯打坏了;还有就是孩子体验农活,把家里的墙面弄脏了。”

  “打卡”通常要上传视频,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忙,录视频的事情一直是她母亲代劳,“我妈的手机配置比较落后,拍几段视频后要不提示内存不足,要不就是传不上去,所以我们后来只能花钱给她买了一台新手机。”

  张女士表示,如今不少学习方面的“打卡”内容离不开电脑终端,像她为了孩子上网学习和“打卡”方便,又斥资2000多元购买了一部平板电脑。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平板电脑几乎成为孩子们上网课和“打卡”的必备投入,不少家长更是平均每天要花2个小时监督孩子的各种“打卡”。“每个月多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对大部分城市家庭来说不是太大的支出,但对于一些困难家庭而言还是会有点压力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打卡”很有益

  劳动“打卡”助成长:

  “端午3天孩子包揽了拖地”

  “打卡”虽然会让人焦虑,但家长们普遍反映,这还是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孩子确实能按照要求“打卡”,那对他的成长确有裨益。

  陈女士介绍,她的孩子目前正在读一年级,老师大概1个月前就发了通知,要求孩子在小程序参与劳动“打卡”的任务,但孩子一次也没完成。以前,相对于学习,陈女士一直不太强调孩子要参与劳动,“孩子每天到家就已经晚上6点多,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吃饭、洗漱,我下班再跟孩子聊聊天就到9点了。”

  今年端午节前,陈女士孩子的班主任在班级群发了一条督促参与家庭劳动的消息。“老师说,目前班级劳动实践任务仅有9个孩子完成了,家长们要利用端午假期,督促孩子参与家庭劳动。”于是利用这个端午假期,陈女士特意去查看如何引导孩子做家务的相关文章,对孩子细心引导,孩子终于成功完成拖地的“打卡”。

  “端午节那天中午吃过午饭后,我手把手地教孩子拖地。”陈女士认为,孩子不做家务,可能是因为没人教。因此,当天她很耐心地教育孩子如何拖地更省力,孩子在母亲耐心细致的教育下并未有抵触情绪。“7岁的孩子还使不上劲,教他怎么省力,会让孩子更有积极性。”

  陈女士坦言,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有耐心地教孩子拖地,她儿子花了15分钟才拖完客厅,尽管如此,陈女士看着满头大汗的儿子,还是夸赞他长大了,会帮家里做家务,让家里变得干净整洁了。过后,陈女士将儿子拖地的照片及时传到小程序上,完成了1次“打卡”。

  经此一事,端午节假期那3天,陈女士的儿子竟包揽了家里拖地这项家务活。

  “认真参与劳动打卡,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的。”陈女士回想,儿子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经常要求家长发孩子洗手、吃饭、收拾碗筷、倒垃圾等简易家务劳动的视频,陈女士嫌麻烦就没做,如今有些后悔。“家长嫌打卡麻烦,孩子自然不会从打卡中学习到相应的技能。”

  但陈女士也建议,“打卡”应在一段时间聚焦于某个特定项目,这样家长会更上心,孩子也会更专心,如果面对频繁、多样、碎片化的“打卡”,家长往往就疲于奔命了,“同样的,孩子面对多项打卡任务也会容易反感。”

  读书“打卡”21天:

  “孩子爱上了讲故事”

  “读书打卡”“游玩打卡”“手工打卡”“安全教育打卡”……女儿才读幼儿园中班,就面临着诸多“打卡”项目,市民黄先生说,由于工作繁忙,很多项目他没办法与孩子一起完成,但是其中的“读书打卡坚持21天”项目,却让黄先生印象深刻。

  黄先生回忆,刚开始的前几天,孩子和家长一样,都对这样一份凭空多出来的“任务”有些抗拒,“打卡”的拍照也是摆拍出来的。但是到后面几次,黄先生真实完成了给孩子讲故事的任务后,孩子渐渐地远离了喜欢的动画片,开始缠着父亲讲书本上的故事了。

  “其实也不是特别长的故事,一本书就几百字而已,书中主要还是图片。”黄先生坦言,他没有料到书中的故事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此后的每天他都和女儿一起认真读书讲故事。

  从开始的抗拒到之后的喜欢,再到习惯的养成,黄先生现在很喜欢和女儿一起读书。他告诉记者,在完成了21天的读书“打卡”任务之后,他女儿现在总会不时拿着自己喜欢的书籍来到他面前,让爸爸读上一两个故事,听完故事后才心满意足地走开。“坚持读书打卡,仿佛意外地给我女儿开启了一扇新的兴趣之门。”

  “打卡”有侧重

  校长:体育课和手工课是打卡重点

  广州市一所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给学生布置有创意、有意思的个性化作业,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各种课外科目的“打卡”所使用的软件也有所不同,学校也会充分尊重老师和学生们反馈的意见,“每天发布任务,统计完成情况,这项工作主要是老师来完成的,所以,打卡软件的使用一定要功能齐全并且智能化,如果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那我们就不会选择。”

  这位校长举例,除了校讯通外,市面上不少APP都有“打卡”功能,师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使用。他表示,学校要求的各种日常“打卡”任务中,体育锻炼项目是必须完成的“标配”。因为从趋势上看,现在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对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州不少学校都增加了体育课程的比重,学校是学生体质的“把关人”。

  该校长认为,学生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离不开运动。像该校以年级为单位,布置了具有特色的体能作业,涵盖了深蹲、高抬腿、跳绳、跑步、健身操等项目,既让学生身体各项机能在运动中增强,又能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此外,该校还有一些特色手工课。比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馒头,这就需要学生们和家长一起用面粉和面、揉面、发面,然后见证一小团面粉变成蓬松的大面团;还有阅读课,现在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时间统筹调控,布置了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如“亲子共读一本书”,让学生和父母一起阅读课外书,就书中的内容做一些交流和探讨,并撰写心得。

  老师:劳动“打卡”让孩子受益终生

  深圳市某小学班主任张老师表示,“打卡”任务对家长是一种考验。如何避免“打卡”成为家长的负担?张老师认为,作为老师应该减少在班级群打扰家长的可能。例如不要在班级群上布置作业,而是在课堂上让孩子就把作业记下,不仅养成孩子独立记作业的习惯,也可以锻炼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如果发在微信群上,作业似乎变成了家长的责任,家长有义务去告知孩子作业内容、督促孩子做作业,这不管对家长还是孩子都不利。”

  张老师认为,对于那些需要反馈的“打卡”内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而对于不需要及时反馈的内容,家长按要求自行引导孩子做好即可,不必纠结要不要“打卡”。“比如老师要求小朋友录朗读课文的视频,如果老师会一个个地看并给出针对性的点评意见,家长就应该积极参与。”张老师说,如果是老师不逐一观看点评的任务,那家长让孩子自己在家完成即可,没有必要跟风“打卡”。

  “对于练琴、练字、运动等长期积累的项目,打卡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家长没必要将精力花在打卡上。”张老师说,这些项目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多打一次卡、少打一次卡都不会对结果有太大影响,家长没必要在此浪费精力。

  相反,对于家务劳动这样的生活技能,张老师认为“打卡”必不可少。张老师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像佩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系鞋带、剪指甲都是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而像在家帮忙叠被子、倒垃圾、清洗蔬菜等家务一般不具备危险性,应该鼓励孩子多去做,“班级里都有轮流值日,学生扫地、拖地、擦窗、倒垃圾都不在话下,家长也应该放手让孩子多干,将相应的视频拍下来,不仅可以后留作纪念,也是鼓励孩子的一种手段。”张老师认为,孩子在身体协调性上还有待提高,做家务容易出现一些“状况”,这确实会麻烦家长,但家务“打卡”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张老师建议:“家长不应怕麻烦就剥夺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

 

标签: 打卡 课程标准 任务 导演 标配